院部风采

院部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部风采 -> 正文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加快建设研究型学院 着力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人才

作者: 来源: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阅读次数: 日期:2024-06-04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人才,结合学科专业和教学科研特点,“聚合力、谋发展”,着力推动党建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深度融合,为加快实现研究型学院的建设目标不懈前行。

一、强化党建引领 健全决策机制

学院党委坚持不懈抓党建引领,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治理体系。

一是强化政治功能,健全议事决策机制。严格落实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各常设专门委员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推进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提高办学治院、民主管理的水平。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改革学术决策机制。通过完善党建工作规章、治理体系规章、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规章、事业发展其它保障政策措施等,形成了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各专门委员会章程明确了学术管理的职责,赋予各委员会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评价等方面的咨询、审议、决策权,为学术决策机制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党政齐抓共管,优化工作运行机制。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优化分工协作、依规运行的“双融合”工作机制,打造风清气正、团结合作、温暖和谐、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共同肩负起学院治理的主体责任。

学院党委入选首批山东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获评“山东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7年获评“青岛大学十佳先进基层党委(党总支)”,2023年获政治理论学习先进基层党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秀基层党委,学院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网站建设先进单位工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评第三批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多个党支部获评“青岛大学十佳先进党支部”,19人获评学校“十佳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入选学校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

二、深化内涵建设,夯实学科基础

学院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积极融入学科群建设,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学院现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3个。学院3个一级学科均连续4年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榜”,其中软件工程学科进入前20%、列全国29名。在软科发布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200强,中国排名35-45,位列山东高校第二位、山东省属高校首位。目前,软件工程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2.67‰。

三、加强专业建设,实现教研突破

学院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稳步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实现创新突破。

学院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分别于2021年、2023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工智能微专业”2022年入选青岛大学首批微专业。海信人工智能学院2022年入选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2022-2023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其中首位1项),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其中首位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首位),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山东省一流课程9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获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项。2020年获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1项(全校唯一),面上项目5项。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1项。学院连续5年获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综合奖,7人次获评教学管理先进工作者,多次获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工作先进个人,1人获评全省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表现突出个人。

四、融入国家战略,提升科研能力

学院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瞄准国家需求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各类科技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学院与海信集团合作建有山东省院士工作站。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山东省健康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共建)、山东省高校“十三五”大数据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等科研平台。2021年获批“青岛市互联网安全服务软件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获批“山东省高校智能计算与软件重点实验室”,2023年与山东正中联合获批“政务数据安全检测及系统防护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与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联合成立“青岛大学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研究院”。“十三五”以来,获批国家级项目33项、省部级项目65项、横向项目100项。获纵向经费3295万元、横向经费2113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科技进步成果奖二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成果奖二等奖1项,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青岛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1项,出版教材13部。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余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高校科技奖一等奖、山东省高校科技奖三等奖3项;青岛市科技进步成果奖二等奖、等获青岛市自然科学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青岛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五、重视引育并举,打造强力师资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人才引育作为强院战略重中之重。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26人、实验教师20人,其中教授20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53人,高级实验师(工程师)9人;研究生导师71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为67.4%;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含出国访学交流半年以上教师)48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青岛市教学名师、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12人,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建有山东省高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4个。2人获山东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3个团队获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学院6人获评青岛大学“最美教师”,8人获评青岛大学“年度教学十佳”称号,5人获评青岛大学优秀教师,29位教师获评青岛大学“教学能手”。

六.立足校地合作,推进社会服务

学院成立社会服务促进中心,负责社会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社会资源整合、服务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组织实施、科研成果推广、培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助力科技服务与合作、社会培训和成果转化。与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岛鹏海软件有限公司、诸城市科学技术局等签署合作协议。签订横向项目105项,获专利授权97项,转化科技成果25项。同时,结合社会需求,开展青少年培训、工业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培训,助力社会服务。

七、改革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

学院围绕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一二三四五”协同育人体系,深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院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7项,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2项,1人获全国第四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研究生发表论文963篇,其中SCI收录297篇,CCF期刊和会议论文102篇,EI收录124篇。本科生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成绩优秀,进入全国高校top 6%(A-),列全国高校第49位,山东省高校第3位。学生在CIKM人工智能挑战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权威赛事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253项,其中世界冠军1项、国家级奖励915项、省部级奖励2337项。2023年,学院共有277名学生考取硕博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中,硕士研究生有8人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等高校读博深造。本科生有269人考取研究生,深造率38.71%,192人进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占录取总人数的71.38%。


奋楫扬帆,华章日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秉承“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训,按照“规模适度,内涵发展,重点突破,彰显特色”的发展思路,积极融入和服务省市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不断提升学院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较强、“产学研用”结合紧密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技术转化基地,努力建成学科水平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