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党支部共有教工党员5人,占职工总数45%,在支部书记何春华和系主任张卫华带领下,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科技创新示范岗为抓手,释放学生科技创新热情、激情,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挖掘学生科技创新潜力,在全国、全省重要科技创新赛事中取得新的突破。
一、主题与思路
主题:科技创新示范岗和科技创新先锋团队建设。
思路:结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结合学院重点工作之一的科技创新示范岗和科技创新先锋团队建设,发挥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浓郁学院科技创新文化和氛围,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释放学院学生科技创新热情、激情,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挖掘学生科技创新潜力,力争在全国、全省重要科技创新赛事中取得新的突破,带动学院育人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为实现学院提出的青岛大学科技创新卓越品牌建设贡献力量。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1、结合“两学一做”,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结合学院科技创新示范岗和科技创新先锋团队要求,查找支部和每位党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2、以问题为导向,配合系主任积极主动做好党员教师和非党员教师工作,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系科技创新追求卓越、一流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3、在支部和教学系的组织下,组建不同的科技创新项目团队,项目团队由指导教师和有潜质学生组成,明确项目团队的任务和目标,并报学院申请经费和创新实验室等资源支持。
4、按照项目团队创新计划,在指导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在保证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业的前提下,刻苦攻关,力争取得项目进展。
5、科学筛选申请参赛项目,由党员指导教师带队组织参加重要赛事的服务工作,全力确保在重要赛事中取得最佳成绩。
三、成效和经验
(一)成效
1、2016年8月17日至20日,第十一届“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在中南大学举行,我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系支部党员何春华、胡曼东指导的队伍“风越战队”在山东省分赛区获得一等奖,并晋级全国总决赛。在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学生赵越男、张余豪、周世昱三名队员积极进取、不断努力,在全国总决赛上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和素质,临场发挥稳定,最终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为学校争得荣誉,这是我校智能车队首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参赛现场
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参赛党员教师和学生(右2是何春华书记)
2、2016年8月12日至14日,智能系党员牺牲暑假休息时间,现场指导学生参加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的第六届“华为杯”中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个性化六足机器人和基于RS算法的防摔倒系统两个项目获得二等奖、智能信息采集与显示系统和仿生机械手两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参赛学生
3、2014、2015、2016年,近三年智能系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累计146人,其中学生党员有高原、郑美玲、边霄翔、唐欣欣、闫昭辰等5人,入党积极分子有十余人。学参加学科竞赛共近三年共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5项,成效卓越。
(二)经验
1、支部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帮扶促进就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支部的何春华老师、崔海荣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毕业以后如何就业,如何创业进行指导。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分类指导。第一是考研类,这类学生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深造。他们主要从考研方向、复习内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卢宁、袁孟林等7名学生考入理想的大学进行深造。第二是科技创新类,这类学生主要目标是毕业后参加工作。对这类学生的要求是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充分锻炼自己,展示个人才能。认真学习,力争拿到相关的技能证书;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活动;结合自己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特点。经过四年培养学生掌握了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11级和12级的学生就业率在90%以上。12级毕业生卢宁、张廷鹏毕业后创立了青岛星蓝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支部党政密切配合,营造团结向上的良好环境。智能科学与技术系在系主任张卫华和党支部书记何春华的通力合作下,各项工作都做到了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帮助,成为全院公认的积极创新、团结向上的集体,在历年的活动评比中都名列前茅。鉴于各位党员教师的优秀表现,先后有1人次曾获得青岛大学优秀共产党员,3人次曾获软件技术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人次曾获党员教科研先锋等多项荣誉称号。智能系党支部最大的特征、最让全院公认的是这个集体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氛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