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交叉、理实贯通、研创融合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申请书总览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当前位置: 首页 >> 申请书总览 >>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重塑医工交叉教学体系,破解迟滞性问题

(1)课程教材升级,师资数智赋能,跨学科交叉培养

针对预防医学教育数字化迟滞问题:构建“医学基础+工程思维+数字技术模块化课程群,打造6门数字化核心课程,推动12门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智慧化升级;开发虚拟仿真项目,累计训练19120人次;担任《毒理学基础》数字副主编,将计算毒理学引入课程;实施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计划,累计培训师资62人次;引进交叉学科教师8人,组建医学人工智能教学创新团队,实现交叉培养。

(2)学科专业融合,平台资源联动,多元化协同培养

针对预防医学数字化教育平台不足问题:与计算机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共建数字预防教学科研平台;整合基因技术与数字预防未来产业实验室、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省级平台,建设智慧公卫实验室及协同育人工作坊,实现多元培养。

2.重构理实融通实践体系,破解脱节性问题

(1)基地扩容提质,双师联合指导,产教深度融合

针对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问题:构建学院+医院+疾控+社区四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13个实践教学基地,打造1个省级示范性实习基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教学学时从30周增至57周;与青岛市疾控中心共建省级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组建12个双师型团队,引入20余个现场场景,强化应用技能。

(2)案例实战驱动,思政创新融入,德能共进共育

针对实战能力不足问题:健全公卫预备役平战结合机制,新冠疫情期间,整建制派遣60名2019级预防医学本科生支援青岛流调溯源,实战锤炼专业技能;组建爱守护基层科普宣讲团等15个实践团队,累计服务1500余人次,在服务社会中深化使命担当,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同步提升。

3.搭建研创融合培养载体,破解局限性问题

(1)名师团队引领,科研平台开放,项目真题真做

针对科研训练薄弱问题:实施科创早孵计划,成立卓越创新班,实行一生一师导师制;组建由国家杰青、国家万人领军人才领衔的本科生导师团队,引导学术兴趣;依托150余项教师科研项目,支撑95%本科毕业选题,夯实创新基石。

(2)赛事创新促学,成果转化孵化,能力进阶提升

针对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构建课程-竞赛-孵化全链条培养体系,出台荣誉奖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建设公共卫生创新实践竞赛课程,教创融合;承办大学生医学技能大赛,以赛促学鼓励本科生参与成果转化,8支团队入驻“慧创空间”孵化平台,进阶创新能力。